欢迎光临!
广告载入中…
网站首页 >> 诗文 >> 文章内容

米勒《拾穗者》作品赏析

[日期:2017-04-10]   来源:洗衣船之家  作者:洗衣船之家   阅读:23924[字体: ]





作品赏析:《拾穗者》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谦卑、忠诚。除了17世纪的荷兰画家维米尔,还没有人能够像米勒这样,以凝重质朴,造型简约的概括力,来极富表现力地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现的是人和大地的亲密关系,是史诗所不能达到的质朴平凡。从这三个穿着粗布衣衫和沉重木鞋的农妇身上感到一种深沉的宗教情感,在生存面前,人类虔诚地低下他们的头。虽然远处飞翔的鸟儿依旧烘托出田园诗般的意境,但人类凝重的身躯似乎预示着生存的重压。正是这种宗教般的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园美景的歌颂,而成为一幅人与土地、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真正伟大的作品。



作品影响:在这幅《拾穗者》刚刚创作出来的时候,仅是它的题材本身,就足以引发一场革命。作品在沙龙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一些评论家认为米勒带有明显的政治意图,画面上农民的劳作传达了他们生活的艰辛,而将这样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龙里展出,无疑是底层民众对上流阶层的挑战和呼声。有人讥讽米勒的作品中暗含着农民的暴力革命。面对种种过激的评价,米勒在一封书信中为自己的艺术作了辩护,有人说米勒否定乡村的美丽景色,可在他而言,在乡村发现了比它更多的东西——永无止境的壮丽;看到了基督谈到过的那些小花,所罗门在他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那山林间的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艺术是一种爱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当他表现穷人的痛苦时,并不是向富人阶级煽起仇恨。他所要做的,只是尽力弄懂如何用平凡细微的东西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因为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而要将这一切和谐、自然地表现出来,不仅需要画家的眼睛和手,更需要他的整个身心。米勒的一位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来描述这幅画:“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作品藏处: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卢浮宫、奥赛和蓬皮杜,分别展出了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卢浮宫盛名之下自然不必说,蓬皮杜因为总统的名字一般人总也有点印象,奥赛在中国的知名度恐怕不及这两个,但奥赛却享有“欧洲最美的博物馆’的美誉,而且,这是一座由老火车站改建的博物馆,在世界上也很少见的。奥赛博物馆坐落在塞纳河左岸,和卢浮宫隔河相对,里面主要陈列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绘画雕塑装饰等艺术作品,在时间上衔接了卢浮宫的古代艺术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的现代艺术。提到卢浮宫,一定会想到蒙娜丽莎;提到蓬皮杜,奇形怪状的钢铁建筑就会浮现在脑海;而奥赛是印象派的大本营。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陈列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印象派作品,莫奈、德加、塞尚、梵高、雷诺阿,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的画作真迹,米勒作品《拾穗》,旧约圣经故事,描绘穷人为了生存捡拾别人收割后的麦穗,我记得以前美术课本上大肆宣扬的是其阶级意义。现在看几个人物的动作细节也许才是这幅作品的灵魂。